Tuesday, December 21, 2010

摘录 12月

摘录一章《小王子》

[法] 圣埃克苏佩里


第21章


就在这当儿,跑来了一只狐狸。

“你好。”狐狸说。

“你好。”小王子很有礼貌地回答道。他转过身来,但什么也没有看到。

“我在这儿,在苹果树下。”那声音说。

“你是谁?”小王子说,“你很漂亮。”

“我是一只狐狸。”狐狸说。

“来和我一起玩吧,”小王子建议道,“我很苦恼……”

“我不能和你一起玩,”狐狸说,“我还没有被驯服呢。”

“啊!真对不起。”小王子说。

思索了一会儿,他又说道:

“什么叫‘驯服’呀?”

“你不是此地人。”狐狸说,“你来寻找什么?”

“我来找人。”小王子说,“什么叫‘驯服’呢?”

“人,”狐狸说,“他们有枪,他们还打猎,这真碍事!他们唯一的可取之 处就是他们也养鸡,你是来寻找鸡的吗?”

“不,”小王子说,“我是来找朋友的。什么叫‘驯服’呢?”

“这是已经早就被人遗忘了的事情,”狐狸说,“它的意思就是‘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

“一点不错,”狐狸说。“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 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一只狐 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但是,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我有点明白了。”小王子说,“有一朵花……,我想,她把我驯服了……”

“这是可能的。”狐狸说,“世界上什么样的事都可能看到……”

“啊,这不是在地球上的事。”小王子说。

狐狸感到十分蹊跷。

“在另一个星球上?”

“是的。”

“在那个星球上,有猎人吗?”

“没有。”

“这很有意思。那么,有鸡吗?”

“没有。”

“没有十全十美的。”狐狸叹息地说道。

可是,狐狸又把话题拉回来:

“我的生活很单调。我捕捉鸡,而人又捕捉我。所有的鸡全都一样,所有的 人也全都一样。因此,我感到有些厌烦了。但是,如果你要是驯服了我,我的生 活就一定会是欢快的。我会辨认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其他的脚步声会使我 躲到地下去,而你的脚步声就会象音乐一样让我从洞里走出来。再说,你看!你 看到那边的麦田没有?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用也没有。我对麦田无 动于衷。而这,真使人扫兴。但是,你有着金黄色的头发。那么,一旦你驯服了 我,这就会十分美妙。麦子,是金黄色的,它就会使我想起你。而且,我甚至会 喜欢那风吹麦浪的声音……”

狐狸沉默不语,久久地看着小王子。

“请你驯服我吧!”他说。

“我是很愿意的。”小王子回答道,“可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要去寻找朋 友,还有许多事物要了解。”

“只有被驯服了的事物,才会被了解。”狐狸说,“人不会再有时间去了解 任何东西的。他们总是到商人那里去购买现成的东西。因为世界上还没有购买朋 友的商店,所以人也就没有朋友。如果你想要一个朋友,那就驯服我吧!”

“那么应当做些什么呢?”小王子说。

“应当非常耐心。”狐狸回答道,“开始你就这样坐在草丛中,坐得离我稍 微远些。我用眼角瞅着你,你什么也不要说。话语是误会的根源。但是,每天, 你坐得靠我更近些……”

第二天,小王子又来了。

“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 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 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 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 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 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们什么时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样,那么我 也就没有假日了。”

就这样,小王子驯服了狐狸。当出发的时刻就快要来到时:

“啊!”狐狸说,“我一定会哭的。”

“这是你的过错,”小王子说,“我本来并不想给你任何痛苦,可你却要我驯 服你……”

“是这样的。”狐狸说。

“你可就要哭了!”小王子说。

“当然罗。”狐狸说。

“那么你什么好处也没得到。”

“由于麦子颜色的缘故,我还是得到了好处。”狐狸说。

然后,他又接着说。

“再去看看那些玫瑰花吧。你一定会明白,你的那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玫 瑰。你回来和我告别时,我再赠送给你一个秘密。”

于是小王子又去看那些玫瑰。

“你们一点也不象我的那朵玫瑰,你们还什么都不是呢!”小王子对她们说。 “没有人驯服过你们,你们也没有驯服过任何人。你们就象我的狐狸过去那样, 它那时只是和千万只别的狐狸一样的一只狐狸。但是,我现在已经把它当成了我 的朋友,于是它现在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

这时,那些玫瑰花显得十分难堪。

“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小王子仍然在对她们说,“没有人能为你 们去死。当然罗,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 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 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除了留下两三只为了变蝴蝶 而外)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 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他又回到了狐狸身边。

“再见了。”小王子说道。

“再见。”狐狸说。“喏,这就是我的秘密。很简单: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 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重复着这句话,以便能把它 记在心间。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小王子又重复着,要使自己记住这些。

“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个道理,”狐狸说,“可是,你不应该忘记它。你现在 要对你驯服过的一切负责到底。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

“我要对我的玫瑰负责……”

小王子又重复着……



Sunday, December 12, 2010

十月的旧作,十二月等待风雪来访。


十月秋

——温绮雯

(一)

十月的桂花香味如此浓郁,我怀疑这几天轻微的晕眩与此有关。从宿舍通往学校的一整条小巷子、文学院图书馆前、校园各处,隐隐见着不起眼的黄色小花串藏在深绿色的树丛间。香味烈得令人无法闪躲,必须学会轻缓的呼吸,仿佛不如此便得承受热辣辣嗅觉的刺激,打个狠狠的喷嚏之余,还无趣地遣走了乍暖乍寒的秋瑟。


(二)

秋天让我选择三个过于普通的关键词:

金黄色、干脆以及淡漠


(三)

谁在修行静观众妙的真理

谁愿意镜像般倒看自己

我左边的喧哗与右边的沉默相互对望

灵魂进入一千个年轮的老年

十千、一亿,化成岩石

又风化成沙

(谁把学问悬置得过高同时又

等待它如秋风吹过一片枯叶掉落)


(四)

老灵魂何时闭目休息

何时冬雪便铺天盖地来


9/10/2010 南京

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摘录 11月

摘录 瓦特·本雅明的
《考古挖掘与记忆》
胡桑 译

语言已明白无误地澄清了:记忆不是探索过去的工具,而是媒介(medium)。它是人们所经验之物的媒介,就像大地是古代城市被埋葬的媒介。一个人如果试图接近自身被埋没的过去,必须使自己扮演类似挖掘者的角色。最重要的是,他要不惮于一再回到那件相同的事情;撒播它,就像撒播泥土,翻掀它,就像翻掀土壤。因为“事情本身”只是一个地层,使人们长期追寻的秘密屈服于仔细的勘测。那就是说,这些勘测产出意象(image,也可译为图像、影像),这意象截自所有早先的联想物,像宝藏居住于我们随后的洞察下的清醒房间——就像收藏家长廊里的残缺躯干雕像。毫无疑问,将考古挖掘计划得井然有序是有益的。在黑暗的壤土中,铁锹的谨慎探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无法在如今的地面确定古代宝藏所埋藏的位置,仅仅为自己的发现物制作清单,却以为获取了最有价值的东西,那是自欺。在此意义上,对于可信的的记忆来说,标出一个人获取它们时的位置远比调查报告重要。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史诗和叙事诗、纯正的记忆必须产出一个人所记住的意象,同样,一份出色的考古学报告不仅向我们告知发现物所在的地层,还要对必须最先被掘开的地层进行描述。

译按:译自《本雅明作品集》(Walter Benjamin: Selected Writings),Michael William Jennings等编,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本文英译者是Rodney Livingstone。本文最初写于1932年。生前未刊行。位于七卷本德文标准版《本雅明作品全集》第四卷,第400—401页。又收入写于1932年的《柏林纪事》,文字有许多出入。《柏林纪事》已出中文版:《莫斯科日记•柏林纪事》,潘小松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

Tuesday, November 02, 2010

乐录 11月

ymoon's selection:

Rachmaninoff - Etude-tableau Op.33 No.5 in D minor,
by Vladimir Ashkenazy

Wednesday, October 20, 2010

10月 意会

十月小笔记
——给板面 :)

(i)
有一种思维真空的状态:任凭你如何努力的思考,总无法理出一个“想”的念头;你甚至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延续思想,或如何产生新的思想。你只能处在一个真空,无所依据。然而你知道,有些想法如果升起,也不过源自某种欲望的想象。它们所含的错误因素,令你犹豫也令你谨慎地游移在真空之内,迟迟不能把思想落实。夜半突然惊醒,真空便发生了。可能夜比较纯良,夜比较接近梦,梦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比较接近个人的核心。根据埃里希•弗罗姆对梦与时空的阐释:“绝大多数梦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并不遵循统治我们醒着时的思路的逻辑规律,时空范畴被忽略了。死者,我们却发现他活了;我们眼下看到事情却发生在多年以前,我们梦见的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在现实生活中绝不能同时发生。我们极少注意到空间法则。瞬间达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同时身处两地,将两个人融为一体,或使一个人突然变成另一个人,这对我们来说,易于反掌。事实上,在梦中,我们是那个世界的创世者,在此,限制我们身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无能为力。”梦啊是一种在日间被我们遗忘的语言。日间的牵绊与琐碎,令我们远离自身的梦想。然而昨夜你并无进入我的梦境,梦于是成为一个距离。在夜里我们接近自身的核心,是秋天的凉度致使理智超越欲望,而使思想无法触碰任何边际吗。在深夜处于真空的我,早晨醒来有太多恍惚。

(ii)
疲惫突然涌至。在于我,想必是几个月来经历的人事物,抑或近阵的旅程、论文的压力……紧绷在生活各处的张力,在这一刻自身体深处释放,自骨头缓慢地渗透出酸与疼痛。在于你,想必是企图掌控生命分秒的野心,尝试各种有趣经验的结果;生命在每天日常活到最圆满的一刻,疲倦成为一种折射,伴着无悔而来。我们谈论死亡,亦不过在谈论如何让当下活得无悔而已(吾日三省吾身)。我们的疲惫处在两极,却又如此相似;我们的生活实质毫无联系,却又在虚拟的某处重叠一起。当生命的信息被互相交换的同时,某一层面生命的交缠已经发生。晚安,dear。今夜让我再次尝试进入你无梦之境中。

Friday, September 10, 2010

诗字 九月

九月与生活


(i)
向南的城市具体了
过于灰沉的天空
玻璃窗永远锁住那几幢旧楼
每天数千数万个文字
堆挤眼球的效应
妖艳浮动着百万颗像素
撑开一个距离,可以开设
一个农镇务农
撑开更大的距离可以
与你、你、他发生爱情


(ii)
随意置换或精心填补
语言与感情没有丝毫差别
方向与心境没有丝毫差别
空间与游戏没有差别
为什么会以为回忆较美
或与以为未来会更美好呢,一样
没有丝毫差别


(iii)
秋天有秋天的自来风
悲秋还来不及被挑逗便颤抖
满树满树的绿叶
吧嗒吧嗒的借用顶级凉爽的眼露
掉几滴泪
哀悼某种过誉的勤劳
书与公园同样导致审美疲惫
去!


(iv)
我仅仅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这样抵押出去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8月 意会

暑假小笔记(2)

(i)
南京的雨下得不爽气,断断续续,秋的凉快夹着干燥时的热气,因此更叫人盼望。往窗子外望,楼下那棵石榴树又开花结果。记得去年我与(刚嫁到长沙)同屋,每望着树梢高处自行腐烂的红大石榴,总要恨恨的叹浪费。在四季分明的国家我学会食用各季不同的食物饮料,学会除了衣饰四季有别,装置用具等也不尽相同。住在热带时未必比在这儿夏季懂得更多,比如在床垫、枕头上加一层藤席子通凉,以大量西瓜止渴,还有各种防晒措施等。热带的活是否带有一种模糊性,致使我们跳过小细节,只能从大处着手,更不必说那些不切时宜的举动——长靴、大衣、绒毛被……你大可自行指出。我最近突然萌生描绘生活在中国的念头:那些我到过的城乡、我的中国同学以及中国同屋……我一面想保证那些叙述的一手经验,一面又觉得不如等秋季过完论文初稿完成。但我想更多是因为早前某些发生在热带,带着大量含糊与苟并置且的事件触怒了我、我们。应该还有一种精益求精、去芜存菁的方式存在,应该还有老实以及对生活有要求的人。

(ii)
下星期大学开课,除了正式报到,新学期于我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学分修毕、开题过关,现在只存论文操作问题。有同乡学弟谈论学习态度,比较起中国同学朝九晚十的用功情况,我们这些留学生存属在异乡“过生活”而已。是否因为国情不同我们可以更自如地掌控自己的用功时间与方式?但我更多是花心——音乐、运动、旅行,还有泡那个如不自救便逐渐被惨遭愚化的面书……可恨!

(iii)
我……又将预设的计划稍稍更换了一下。香港 (还是哪里的呀),等我去见你!

Thursday, August 12, 2010

乐录 8月

ymoon's selection:

Yo Yo Ma & freinds: Astor Piazzola - Soul of the Tango (Fugata).

Tuesday, August 10, 2010

8月 意会

暑假小笔记

i
基本上暑假在我折返中国大陆后便告结束。我现在应该在北部的京市上着暑假班,一番转折,我又提早回到南部的大学城,把北暑假班换成一个南秋季的课程。所以感慨世事难以预料,即使计划周详,还是有一些纰漏让人得翻个身转个弯,达到计划之外的目的地。所有这些小小的意中意外的目的,由点串联成线式的一个过程,推进了生活的学习与经验的深度。有些经验倒是可以省略,却又偏偏让人不断涉入,无意识之重复,形成一种生灭不息的循环。大概这些经验是生命的功课,越修越上层楼,要你完全领悟掌握为止——圆满,不是在一瞬间获得的,圆满是要靠不停的琢磨,累积一个非常长的时期才得以成形。

ii
刚刚读了北岛老师描述俄罗斯知识分子对传统与生活的看法,这样算是二手的读书笔记。“布洛克随笔集《知识分子与革命》反复提到传统是昏暗和平庸的,和幻想与激情作对。生活越是平庸,越是向往精神的天空,这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他们可以承受孤独与磨难,却唯独不能忍受生活的刻板和僵硬。在他们看来,生活的残缺算不了什么,最可怕的是心灵的败坏。” 这样的表述对于非俄国普通老百姓有多少合法性?我们以为生活缺乏物质与保障是最可怕的。这样我便联想暑假时一位女性朋友购买一份“80岁病保”——80岁之前生重病大病就医的话便保障。这样好吗?我们如何预料死亡与疾病?我们甚至不能预料明天会否如期到来(一口气呼吸不上来便也撒手而去)。我要多祝福自己,我要担心80岁之前有没有获得丰富的生命经历与知识,还有生命的智慧。虽然我也以为适量物质为好,但物质不是前提。

iii
南部夏天的热,原来是一种烤在火炉的热,几寸厚的热气在身体周边结结实实的环了一圈。有风来访,吹动树叶,但接近不到身体。无数的蝉在鸣叫,以为置身在深山中。但夏蝉在火炉中烘烤着鸣得更为凄厉。后来同屋告诉我,我回来时其实暑气已经消退了几圈。呵!



我与北岛老师

Wednesday, July 07, 2010

诗字 七月

搏斗

(“词语抛下我们不管”霍夫曼思塔:一封信)



我急迫得笔尖无言

词语停留在眼眶

迟迟不能像一颗泪

坠下



汗淌在神经末梢

与焦虑相互召唤

它们找不到主人

主人在另一个梦中

坚持,反叛加诸于她的



一场惊天动地

或许不能如期到来

或许被过高悬挂

在他者口里

或许你不让它发生



毕竟开始了

无能让它逆转

无能保持沉默

无能不让位

无能 无能


Sunday, June 20, 2010

乐录 6月

ymoon's selection:

Anne Akiko Meyers plays Gershwin's Porgy and Bess,Summer Time.




(oh the video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user. here's another link of her performance, let's enjoy i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clXXo8acSA )

6月 意会

六月小笔记

(i)
夏天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热气在身边缠绕,手、脚、驱身与物接触时感觉烘烘的热量在彼此之间传递、伸张。有时候停下动作仔细的感受,热气逐渐形成一种重量,还是引力,叫人抬不起手脚,无法有所行为。这样我便了解眼睛与书本或笔记电脑长时间仔细接触时那种沉重,往下转移至双手,往上转移至思想。夏天,真是渴眠嗑眠的季节呵。

(ii)
昨夜梦中有三个小孩,在三个不同的场合,伴着一些人与人声,陆续的坐在我膝盖上与我愉快的聊天,没有其他玩乐的玩伴。时装店里的小孩是谁家的孩子呢?宽敝的马路上,我坐在三轮车上闲荡时出现的孩子?还有一位,是某某曾经喜欢过的人的小孩吧?熟悉自然的在交谈日常,我和小孩们,比手划脚热情拥抱。他们陆续跟着不同场景的消失消失了,却在这个时候浮现在记忆里。是谁召唤着谁呢?是深夜深刻睡眠中的孤独,还是白昼文字的摆弄,让我触及了他们?

(iii)
如果说五月还有什么需要被留下,一定是那个互相拥有着共同感受的时刻。多么奇异呵,两个陌生的个体,相互触动又表达了一样的感觉,交会在这世间不断流失的瞬间,累积起这样一个恬适的时间段。纵然短暂,却令我惊叹。虽然不以为然对象的可替换性(多扫兴呀!这难道是随意与谁都可发生的瞬间累积?)却觉得由于我赋予了它珍贵难得的性质,我便在于它更珍贵难得。因为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是一个付出与收获相等的过程。

(iv)
累积的瞬间,在下一个瞬间霍然错开,我们便永远彼此错失。

Wednesday, June 02, 2010

六月 诗字

六月。我忘记了正确的数目:两个多月,涵盖九十年生命历史;两次删除的冒犯,再见不过三;四倍的言讯机率,四种沟通方案;还有,两个无能为力的别离。

  • 深渊


如果诱惑是神秘的

别踩进去


踩进去便看见许多秘密

公然在太阳阴影里伸腰

它们触及断绝,深处

肉身企图粘贴,灵魂

渴望自由


反复铺陈复断裂的计议

细巧的针线缀缝游离不定

几乎听不清楚的絮语

说是恋人的,不如是罪恶隐忧的


欲望很多时候被悬置

空洞的回声经过许多转弯

折射空洞


如果神秘是诱惑

一早便粉身碎骨



Monday, May 24, 2010

意会 5月

好吧。这是一篇自言自语。

1)沦陷的合法性:一边挣扎着逃脱,一边却不可抑制的沉迷。两岸的张力相互抵触,以为导致一种均匀,更多更是倾斜,或沉沦。

2)推敲沉沦:需要爱情的甜美与无限的粘腻,还是道德意义上的高贵与纯洁?疼并且快乐着,破碎又完整的完善两极。

3)疼痛的意义:承担罪恶比接受错误的甜美困难得多了。真是单薄的生命力啊。

4)薄弱的牺牲:以想象力为牺牲,未来在不可预测与把握的恐惧中,扩张它的领域。

5)我,还能怎么样继续去沉腻于你呢?




Friday, May 07, 2010

意会、闲情 5月

今晚得画一幅,配上一首速短诗:


(Behkim小姐在facebook 为我画了一双手与提琴,我也要在这里送她一首速短诗歌,以配上这幅素描。)

(再注:收到这幅画之前,我仅能想象双手与提琴的关系:弹奏,但behkim小姐的画无疑为我打开了另一视野:双手尚可造琴。是故作诗以配图。)

巧笑 -——致 Behkim 小姐

你描绘了一幅可以让理想继续超前的图
打破了我与音乐的某种制约
匠心独运并精心雕琢
前乐章在你笔调之中
成型

我感觉轻快亮丽的音符
感觉童真飞跃
春天、还有温暖心俯的
深度

你的语言与画
对我巧笑

Monday, May 03, 2010

摘录 5月

什么是知识分子?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对照近代中、西方知识分子,探讨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兴起、发展与地位。

那什么是知识分子呢?根据余英时在书中的注释(注6,页56):

Confino 所举的近代俄国知识阶层的5项特征:
1.深切地关怀一切有关公共利益之事;
2.对于国家及一切公益之事,知识分子都视为他们个人的责任;
3.倾向与把政治、社会问题视为道德问题;
4.有一种义务感,要不顾一切代价追求终极的逻辑结论(ultimate logical conclusion);
5.深信事物不合理,须努力加以改正。

以上5个特征是研究俄国知识阶层的专家所共同承认的,其中第四项之求真精神,事实上乃是西方知识分子的一般特性;如 Karl Mannheim 谓德国特别有一种极端的倾向,把逻辑的论据推至其终极的结论("a tendency to go to extremes in pushing logical arguements to their ultimate conclusions.")其余4项则在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上都同样找得到清楚的痕迹。由此可见我们恐不易将知识阶层严格地划分为传统型与近代型,或西方型与中国型。


延伸阅读:




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铺陈了余英时对西方知识分子的讨论。他运用了2种对立的描述谈论知识分子:一是格兰西《狱中杂记》的”为数众多“论,另一对立便是班达的《知识分子之背叛》中的"极少数精英“论;并且把知识分子划成”公共“与”个人“之区分。

这里摘录的是萨义德对于(知识分子)“说真话“的真知灼见:

在我们这样高度掌理的大众社会中,说真话的目标主要是规
划一个更好的事物状态,更符合一套道德标准——和平、修好、减低痛苦——将之运用于已知的事实。……的确,在写作和说话时,目标并不是向每个人显示自己多么正确,而是尝试促成道德风气的改变,借此如实揭露侵掠,防止或放弃对于民族或个人的不公惩罚,认清权利和民主自由的树立是为了每个人的规范,而不只是为了少数人以致引人反感。然而,这些诚然是理想主义式的、经常是无法实现的目标。(页84)

再延伸阅读:

在这本小书的其中一篇论文:《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刘小枫就历史的情形,把至少3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嵌入人民意识形态话语(ideology discourse)进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意即知识人面临着一个是否放弃个体言说并认同于意识形态总体话语的自我抉择——逃亡或留下。(简单的理解便是:知识分子在面对意识形态话语选择时,会做出一个:个人的?抑或是总体?的决定,这预示着遗留或流亡于某些有所谓“人民意识形态”的国家。)

3种类型为:
(a) 认同于以至献身于人民意识形态话语的知识分子——哲学家、文学家或其他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家和一般知识人中都不乏其人);
(b)在两者之间徘徊的知识分子;
(c)决意不放弃个体言说的知识分子。

(a)类不一定是为意识形态话语的道义性或类似科学性所迷惑而主动放弃个体言说。而是知识分子自身所常有的一种想使自己的个体言说成为总体言说的本能冲动,或是个体言说不能充分表达时就想加入团伙的要求。(比如马雅科夫斯基、胡风)他们不能区分人民言说与个体言说的根本差导,即使在道义层面也如此。并且以为人民言说可成为个体言说的更佳表达方式。

(b)类知识分子也不能作出区分,并且抱有幻想。但经常受到人民道义性和理想性的吸引。大概与20世纪人民症(?!)问题有关。(比如冯友兰与布洛赫——后者直到成为人民意识形态社会的一个分子时,才发现个体言说是没有空间的,不得不再次逃亡。)

至于(c)类知识分子,对个体言说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比如俄国基督思想家、哲学家舍斯托夫——向来把哲学视为个体的生死问题,与个体有关,所以没等到驱赶,便流亡去了。)但这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不在比例上占大多数。

(p/s:思考各个运用所谓ideology社会主义国家带着政治色彩(左或右翼)文人流亡海外或成为政治传声筒的功能便觉得刘小枫的分析到位。)

Sunday, April 11, 2010

乐录 四月

还在练习弓的跳跃 spiccato bowing;大师的断奏 hora staccato 已经出神入化。

ymoon's selection:
Jascha Heifetz: Hora Staccato

Friday, April 09, 2010

书说 四月

读书笔记 四月

爱德华·W·德在《旅行的理论》探讨了观念与理论在人与人之间、境域与境域之间以及时代与时代之间旅行,便是这种流通滋养了文化与智识生活。这些移植运动具有某种可识别的、反复出现的模型并且经历3-4个步骤:

(1)需有一个源点或类似源点的东西,即观念赖以在其中生发并进入话语的一系列发轫的境况。
(2)当观念从以前在某一点移向它将在其中新凸显的另一个时空时,需要有一段横向距离(distance transversed), 一条穿过形形色色语境的途径。
(3)需要具备一系列接受(acceptance) 条件,或者,作为接受的必然部分,把它们称之为各种抵抗条件,这一条件再去面对这种移植过来的理论或观念,使之可能引进或者得到容忍,而无论它看起来可能多么的不相容。
(4)现在全部(或部分)得到容纳(或融合)的观念,就在一个新的时空里由它的新用途、新位置使之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了。

萨义德从理论的谱系演绎了他的论证--自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始分析,继而戈德曼对卢卡奇的改写,再延伸至威廉斯对以上两者的借用。萨义德借此颠覆了“一切借用、解读和释义都是误读和误译”的结论。在他看来完全可能把误读(当出现时)批定为观念和理论从此地到彼地的历史流传过程的一部分。有趣是吧?这样的印证便可以替许多“影响的焦虑”作了有效的理论的开脱。

他的另一条对比线路便是福柯以及他的追随者的权力理论的旅行。其结论是因福柯权力理论的文本性、缺少普世价值而引起质疑。从这里的隐含话语我们又得知萨义德对某种权威理论趋势的警惕,以及他对某些隐含话语的喜好。

对照西方学者的方法论与东方学者的学术研究,我们又可以有这样具体的结论:萨义德除了颠覆了主客体,还利用了理论与情境相互调节与过渡;在东方我们则体会了理论与情境的断裂。正如叶维廉先生在《文化错位——中国现代诗的美学议程》里所论述,一种对外来文化(旅行理论)的全盘接受,缺乏反思——压倒了对原有文化原质根性异化生变的思索。在内在化过程中,无可避免进入复杂的冲突、对峙、争战、协商、调整。这种异质共生触扰了本源的感受、秩序观和价值观,一面引发了弓张弦紧的文化对话。于是我们便有了迭次出现在现代中国诗歌里的求索、犹豫与彷徨。

Tuesday, March 30, 2010

诗字 三月

三月写诗。诗可以不纯与忧伤,词可以浓郁或稀释。喻旨幻灭,指涉之物无法安定。骚动的是寒冷过久的季节,绿如何沾染春芜。


  • 三月末
(i)

疏离
带来忧伤
三月还带着雪
与鹅毛般无声的文字
在你眼根飘落

夜的降临有重量
压在梦中几乎溺毙我
紧捉的却非你手
并因你的冷漠而惊醒

(ii)

回暖似乎尚远
寒冷带着缓慢
侵蚀了骨头
你的双唇,关闭了春天
与我的对话

黎明层层的断裂
眼球在光中收缩了意愿
删掉的诗节
遗留明亮的空白


  • 诞生 (to jz)

我越来越露骨的吸啜着你
语言的温度
说这样是一种抽烟的姿态
不如说更像瘾
燃烧纸张,和卷起的烟丝
吐出文字

我狂饮你思想的灵光
酣醉阅诗的夜晚
一种带罪的神性
制造黑夜的狂欢

有光的地方,你滋养我以智慧的宝藏
温柔的暗处,你带领我回到自然的原初
裸赤不透光的部分,磨损它,
至晶莹
诞生的透明体,有
神秘的微颤,有灵的呐喊

我们披露浪荡的部分
寻找被遮蔽的,纯美的原形

Sunday, March 28, 2010

书说 3月

阅读笔记:

阅读叶维廉先生的《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觉得读书(做学问)至这种程度,也算是真正专业的了。另一位便是钱钟书先生。原来阅读除了需要精专、广泛(相冲突吗?)大概还需要脑子的容量够大、思路够清晰,并且能做敏捷联想。

以下摘录《秘响旁通》一小段的阅读示例,叶维廉先生示范阅读司空图“雄浑”,联想了如庄子、陆机、刘勰、佛经、司氏之前后的诗论、画论……等为复叠回响。后则以刘勰隐秀篇与易经关系来解释文意派生的情况。结尾以“‘义生文外’要‘得意忘言’、要知‘文辞无定义(即圈定的死义)’,文辞是旁通到庞大时空里其他秘响的一度门窗”为结束,让我又一次(等同钱钟书先生的博学)让我又一次仅能非常卑微的承认自己学习与阅读的渺小与无知……


(一)阅读示例
打开一本书,接触一篇文,其他书的另一些篇章,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异国的,都同时被打开,同时呈现在脑海里,在那里颤然欲语。一个声音从黑字白纸跃出,向我们说话,其他的声音,或远远地回响,或细语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而剧变,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我们肉耳无法听见的演奏里,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

这是我们阅读的经验,也是创作者在创作时同时必须成为一个读者的反复外声内听的过程。试读司空图二十四品第一首“雄浑”:……


我如果学习叶先生或钱先生作笺注或眉批,只有死路一条:空白;或曰:空洞更为妥。(一头撞墙……)

Tuesday, March 09, 2010

摘录 3月

张枣离开了。那个为柏桦的《左边》写《销魂》的张枣。


阅诗默悼。


《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